【拔丝学堂】:我回到中国创业的这些年
北大化学系八四级校友江必旺,是刚刚上市的“纳微科技”创始人、董事长。7月17日北京时间晚上九点,他在“拔丝学堂”,给大家分享了15年前从海外回国后,在中国创业的经历。
本文音频由北大84级校友李育红制作,文字由肖灵和罗新整理。
感谢罗新同学的邀请,让我今天有机会与北大84级同学们分享我在中国创新创业的感受。
在讲回国创业历程之前,我先科普一下微球材料。我回国创业15年来一直是在做微球材料。提起微球,大多数人可能很陌生,但球形的物体如篮球、乒乓球等,大家都很熟悉。微球,就是尺寸比头发丝小很多的球形物质。但这样一个小小的微球,却是很多现代产业的核心材料。如果没有微球,我们的生物药一片都生产不出来,大家用的手机电脑也都生产不出来。其它如食品安全检测、环境监测、医疗诊断、血液净化、水处理、化妆品等很多产业都离不开微球材料。
其实生产微球并不难,难的是精确控制。而高端的应用都需要对微球精确控制,如对粒径大小、粒径均一性、材料组成、形貌、结构、表面性能进行控制。不同的应用领域,对微球的性能要求不同,因此在每一个细分领域,微球产品往往都是由极少数公司垄断。
这小小的微球就是我过去十五年创业的舞台。
我1988年从北大化学系毕业后,就留在北大计算机研究所工作,从事激光排版系统的一个子项目。留校期间还与84级的法律系刘建民,数学系肖灵,化学系田文等都同过宿舍。1994年我去美国读博士,做博士后,然后在美国Rohm and Haas 公司做研究员。
在美国学习和工作10多年后,我就有了想回国创业的念头。其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感觉在美国再呆下去,就可以看到自己退休后是什么样子了,而回中国就感觉有很多可能。另外我在美国传统的行业里工作,公司的研发越来越边缘化,越来越得不到重视,研发项目也都是短平快,研发周期最多不会超过3年,使得很多研发项目都是修修补补,很少有颠覆性技术创新。即使像DuPont和GE这样的曾经为人类做过巨大发明创造的公司,这几十年也都没有什么有影响力的发明创造,反而是依靠买小公司的技术。这些公司因为失去创新能力慢慢变成一个金融工具,最后就慢慢没落。
因此,我就很想做一个完全依赖科技创新的公司,看看到底是现代的环境让企业无法支撑科技创新,还是因为企业受到资本市场的影响变成短视,不愿意长期投入科技创新。
另外中国经济虽然蓬勃发展,但真正依靠技术创新起来的公司却很少。很多企业都是靠拷贝或组装模式发展起来,关键部件和材料都是依赖进口,缺乏自己的内核。
2004年我回国探亲,与朋友说起想回国创业,以解决中国生物制药用分离纯化介质材料。因为我探亲时见到我的一位农民亲戚得了糖尿病,每天要注射胰岛素,使得家庭经济受到很大影响。
其实我当时并没有完全下决心回国,因为像多数美国同学那样,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已经在美国安营扎寨,落地生根了。我拿了绿卡,买了房子,生了3个小孩,也有一份安稳的工作,生活过得非常安逸。真要放弃所有这些回国发展是不容易的,尤其是家里小孩和老婆都喜欢美国生活,都反对我回国。
当我还在犹豫不决时,我的这些朋友行动却很快,拿出自己的积蓄,有的还辞掉工作。2005年底,他们就把公司注册了,等着我回来。后来没办法,我就跟我家里人说,跟我回去三年,我把技术解决了就带她们回美国。
我当时是完全低估了在中国创业的难度,尤其是高科技创业,远比我想象的难很多。如果知道,我可能也就不会回国创业了,家里人也不会让我回国。
我于2006年回国,家里人是2007年跟着回国了,当时老大读三年级,双胞胎女儿读一年级。后来,我根本没有完成三年带她们回美国的承诺,是孩子们在中国读完高中,自己考上美国大学才回去的。
当我提出辞职回国发展时,我在美国的朋友和同学一个个都很吃惊,因为在同学中我看上去不是那种很有闯劲的人。而且中美那时差距确实很大,我在中国又没有资源,突然辞掉美国工作回国,确实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就连我北大的导师也都反对我冒这种风险。
我在回国之前是抱着一股热情并充满信心,完全低估了在中国创业的艰难,尤其是在中国从事高科技创业的难度。当时国内企业比较容易成功的往往是通过仿造,把国外现成的技术拷贝到国内;或者是通过组装模式,通过购买国外核心组件和材料组装成产品卖;或者通过模式创新来做。那时很少有真正通过自己研发创新做出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的成功企业,这跟当时国内大环境或基础有关。
在中国创业的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国内做技术研发基础条件差。国内做化学和材料科研条件与美国有相当大的差距,当时就连最简单的玻璃瓶和刷子都做得不过关,更不用说复杂的设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当时全家回国时带了12个箱子,其中有10个箱子都是装的实验室仪器和耗材,连实验室用的三口反应瓶和刷子都从美国带回来。
国内试剂也不过关,有一次购买做微球的原料-苯乙烯单体,我们明显都能看到这个试剂已经聚合变质了,还卖给我们,而且换了三次都一样。另外一次客户发现我们产品有杂质,我们怎么都找不到原因,后来才发现这个杂质是我们使用的清洗溶剂本身就带有的,这些由于原材料质量的原因影响产品开发的事是防不胜防。
不仅是国内原材料不行,生产设备和基础材料质量也不过关。但由于国内大多企业都做低端产品,对产品质量和性能要求不高。而我们生产的液晶屏或生物医药都要求极高。如用于液晶显示的Spacer产品金属杂质会对显示质量有影响,因此控制很严,后来发现如果用国产的不锈钢反应釜生产的液晶屏用的间隔物微球产品铁含量超标,而用国外的不锈钢反应釜就没这个问题。我们找了很多不锈钢厂家生产的反应釜都不行,后来才了解到国内不锈钢都是这样的水平,国内很少有真正的不锈钢。为了解决这个铁含量超标的问题,我们最后不得采用镍合金材料来做反应釜。
由于中国的原材料及仪器设备的质量问题,在产品开发时浪费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及精力。如果在美国,企业只要专心把关键技术解决了,就基本上可以成功。而在国内创业你不仅要解决关键技术问题,还要解决上游材料和设备的质量问题。
第二问题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够,使得在国内做高科技企业非常困难,或者失败概率很高。高科技产品具有技术壁垒高,研发周期长,投入风险大等特点,而国内法律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够,这样的环境严重地限制了企业对高科技产品开发的动力。本来高技术开发需要共享信息,激发大家的灵感才能促进新的想法以解决遇到的问题,但由于担心技术泄密的问题,很多信息无法在技术团队上分享,每人只做一部分,严重影响了项目的进展。这样导致高科技创业成功概率低,企业也没有意愿投入科技创新,因为投入与产出往往不成正比。因此大家都聚在低端的制造业上。在中国技术成果也得不到应有的价值,科技人才也就得不到重视。因此在中国坚持做技术创新的企业是非常困难的。
第三问题是国内税收政策,不利于高科技企业的发展。高科技产品具有技术壁垒高,附加值高的特点,但同时也具有研发投入大、周期长的风险,但现行的增值税抵扣方式严重打击了企业的积极性。由于高科技产品增值大,其成本主要在研发投入、人员工资等活化成本上,活劳动成本大大高于传统企业。按现行的增值税抵扣方式,该部分成本不能抵扣,使高科技企业的税负远远高于传统企业,降低了高科技企业竞争力.。这种税收制度严重限制高科技企业的发展。
第四问题是国内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不利于高科技创业。高科技产品研发具有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等特点,而整个国内的创业和投资环境都是急功近利的,大家都去做短平快的生意,不愿意沉下心来做技术壁垒高,周期长的产品。因此创业企业一遇到问题,股东矛盾就容易产生。股东无法把力量往一处使,甚至互相拆台,使本就困难的创业企业难上加难。
纳微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就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公司成立的头两年,还处于蜜月期,股东之间,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矛盾,和管理公司的理念差距,都还没有暴露出来。起初不管是股东还是经营团队对纳微都充满信心,大家也都很齐心协力。
就像大多数创业公司一样,纳微无论是股东还是公司经营者,在起初阶段都过于乐观, 低估了创业公司的难度。但创业几年后,市场并没有按预期的做出来, 这时股东之间,以及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经营理念和矛盾也凸现出来。
管理层之间最大分歧在于公司的战略和方向性问题。我的观点是坚持要同时做生物医药和液晶显示市场,因为我觉得一开始我回来的目的就是为了生物医药市场。
由于矛盾没有协调好,最后纳微不得不重组管理层,由我出任公司的总经理。这种结果是我没想到的。回国之前我只是想把技术和产品做好,然后就可以带家人回美国生活。没想到的是,我回国创业变成不归路。
为了公司的生存,我也不得不走出去做市场销售,做管理,做这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幸运的是虽然我的管理能力有限,销售能力更差,但高科技创业最重要的还是技术和产品。公司能成功主要还是因为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可以做出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
因此在中国做高科技创业很艰难,但也有有利的地方。
首先,创业成本比较低,纳微创业基本上就靠650万人民币投资,如果在美国做类似的公司可能至少需要650万美金。
第二政府支持力度还是比较大。我们从政府获得的支持,远高于我们自己投的钱,而且政府还有很多有利于创业的一些配套条件,如给我们开放高端的仪器设备。我们做纳米微球,需要一些高端仪器才能检测到,有些仪器设备价格高达上千万,而我们总共投资才650万人民币,连一台设备都买不了。苏州科研院所的高端仪器设备是对创业企业开放的,这样确实减轻了企业的前期投资成本。
第三,中国市场高高低低都有,这样有利于创业企业前期打开市场,可以从低门槛开始做。而欧美的市场门槛普遍比较高。
第四,由于上面所说的困难,中国真正做高科技创业的很少,成功的更少,你一旦成功了就会获得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可。纳微股票第一天就破纪录从8元人民币涨到100多元人民币,也说明了这个情况。
最后讲讲创业的感受。
我觉得创业最难的是心态的调整。以前在大公司做技术研发,或在北大做教授,社会地位比较高,也很受人尊重。但一旦创业,你的产品是为客户做服务,客户就是上帝,即使有的客户连你的学生都不如,但你如果产品有问题,一样可以把你骂得够呛。你的心态要发生改变。
很多北大和清华的教授出来创业,就是接受不了这种地位的变化,最后又退回象牙塔了。
另外选择合作伙伴很重要,尤其是要选择有相同理念的伙伴。我在这方面走了弯路。
还有就是做高科技创业一定要有耐心,也要能坚持,还要有养活自己的能力。如果仅仅靠投资人,很难能坚持那么长时间。其实在美国,只要把核心问题解决掉,相应的配套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中国,你不仅要解决核心问题,还要解决上下游的问题,包括设备、原材料。所以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精神。
高科技产品最困难的地方,就是花的时间特别长。我最大的特点是比较有耐心,很多技术和产品都是花十年以上才开发出来。
另外创业是九死一生的过程,需要全身心投入。有些同学既想做教授又想业余创业,其实失败概率比较高。我到苏州创业后不久,就完全放弃了北大深圳研究生院教授的职位。
当然高科技创业如果成功也有成就感。每次我代表纳微去欧美参展时,很多欧美人来我们展台后,第一句话总是问我是不是从日本来的,因为他们根本不相信中国企业可以做出这样先进的技术。当他们得知我们是中国企业时,他们很震惊,并感叹中国也有这么强的创新能力企业。
当日本一家生产硅胶色谱填料的知名企业到纳微展台上看到纳微产品后,看到纳微技术的先进性,其总经理非常震惊。因为以前中国是第二代产品都是空白的,现在突冒出一家公司,可以生产出他们都生产不出来的第三代硅胶技术产品。因此当着我的面,这位总经理跟他的研发总监说,你应该去申请纳微的工作了。
我听完后有两种感受,一方面,在西方人眼里,中国的企业是没有创新能力的;第二个方面,当我们真正做出创新的技术和产品时,会赢得尊重,会改变国外对中国的看法。
因此,中国企业要想让人尊重,必须走创新的道路,做出别人根本做不出来的东西。
答:可以,就是成本问题
问:微球在完成分离生物或化学药品后,能处理后再反复使用吗?还是没必要再生?
答: 一般都是要重复使用
问:记得上学时候北大杨端老师一直在北大仿pharmacia填料,现在让江博士赶超了
答:我们把填料从空白做到世界领先
问:说说90后、00后的创造力吧。他们生来就不需要发愁温饱,只求发展。讲讲现在的创业环境对他们的利与弊。
答:我觉得时势造英雄,过去在中国做技术的人发挥不了多少作用,其价值也得不到认可。现在我觉得是技术人才可以发挥作用的时候,可惜现在很多北大毕业生都去做金融。
我觉得现在的小孩包括90后00后,应该是比我们60后条件好太多,也聪明,见识也多,创造力本身应该更强。但现在的小孩创造力能否发挥出来关键在于能否专注,能否有耐心,能否抵挡得住短期诱惑,并在一个领域坚持下去。
问:市场给这么高的估值。是说明它未来会更好吗?您有信心做到世界第一吗?
答:首先我相信未来肯定会更好的。市场这么高的估值,肯定是相信公司的未来吧。我不能说都会做到世界第一,但是把技术跟产品做到世界领先还是有可能的。
我们公司之所以可以获得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可,如果只是从传统的报表来说,肯定是不可能有那么高的估值。很多基金他们都是很专业的,很多基金经理都是欧美回来的高材生,或者是北大、清华的高材生。他们对专业的研究是比较透的,是觉得我们真正拥有核心技术,拥有底层技术,才给我们比较高的一个认可。
问:您为啥说可惜很多北大的毕业生去做金融呢,是有所指吗?
答:很多优秀学生都去做金融,很少有北大毕业生进入早期创业公司。就是我自己的学生毕业后,也不愿意留在我的公司里,因为早期创业公司收入低。
我们培养人才是非常独特的。我们早期是不用北大、清华的毕业生,因为他们也都有更好的出路嘛。早期的时候,我们公司招聘的都是一般学校的毕业生。但是我们有方法把这些学生培养成一个领域的专家。其实说来也简单,就是让他们每个人一旦选定了一个领域,就让他坚持做下去,三年不行,就五年,五年不行,就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其实一般的毕业生,只要不太笨,只要他有耐心,经过十几年的培训,他都可以被培养成一个顶级的专家。
我觉得金融是个双刃剑,它可以快速地推动一个企业的成长。但是对于底层技术突破,需要长期坚持,尤其是底层技术或者颠覆性的技术的创新,很少有金融愿意支持一个需要研发十年以上的项目。但是当你把技术突破了,如果要加快产业化,这时候金融资本是会起助推的作用。
纳微创业前十年,在我们技术突破之前,我们没有要让资本进来。因为资本进来了,就不可能让我继续做这种需要花十年的时间才能研发出的技术和产品,一定会逼迫我们做更短平快的技术跟产品。我们基本上花十几年时间把底层的技术都给突破了,准备大规模生产了,需要外部资金的支持来加快发展,这时候我们才引进资本。
我觉得从80年代起到过去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中国技术人员在市场上很难发挥作用,因为经济发展是靠改革的红利和人口的红利。技术人员的价值也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因此,我们很多做技术的同学都去国外。如果留在中国,他们也发挥不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我觉得中国发展到现在,依靠传统发展模式是走不通的的。大家都有共识,需要依靠科技才能进一步发展,因此现在科技人才可以发挥作用的一个年代。你只要有真正的硬科技,真正的突破世界的技术难题的能力,你是可以在中国获得很大的回报的。
问: 祝贺江同学!关于知识产权,你提到将技术分段,那是不是了解全部核心技术的就只有你一个人。那公司上市之后,这种情况是不是需要改变?那如果只有你一个人了解技术,申请专利的事情,是不是还需要你自己来?
答:我说的把技术分段,比如说一个产品,可能要分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人掌握不同的阶段,不是一个人能够掌握全部。如果一个人掌握全部,公司就有风险。这个人如果离开了,他就把整个技术给拿走了。每个人掌握一段的技术,然后他要拿走的话,他就要挖走整个的团队。这个是不得已的方法。
问:现在他们的收入应该很高了吧,而且还有期权。如果期权兑现应该可以躺平了,难道他们还不愿意做吗?
只要在我们公司做五年以上的老员工,一般都有股权激励。但是早期创业的时候,这些员工的工资确实是很低的。因此公司拿出百分之十几股权激励核心员工,给核心员工比较高的一个回报。
问: 产权保护,专利还是Know how更有效?
答:做材料一定是Know how保护更有效。专利反而是会透露很多研究的方向或者技术。卡脖子的技术往往都是材料,材料是很难靠专利来保护的。
问:您的微球技术有用于新冠疫苗么?
答:已经用于新冠疫苗分离纯化。
问:纳微科技股票已经这么贵了,还能买吗?
答:我只能是想办法把公司做好,技术做好,产品做好,客户服务做好,但无法控制股票市场。
问:为什么不选择香港上市?
答:我觉得我们公司比较适合科创板,以后可以到香港上市。
再次感谢大家。
拔丝学堂以往部分讲座:
【拔丝学堂】:从印度“药神”看中国仿制药创新之路